中文 EN

恒瑞学习与发展

他们为何提防我?

发布日期:2019-05-21 作者: 浏览:40
分享到: 更多

作者:恒瑞咨询 张瑞阳   

来访者林女士是一家世界500强的外资在华CEO,华裔加拿大人,四十五岁,手下有员工近80人。 

林女士自述,加入这家公司已近8年,之前只是普通的市场专员,然后慢慢一步步做到市场总监,直至一年前才被提为中国区总经理。 

半年前,林女士发现同事们开始对她有些避而远之,她一推开办公室的门,便能感觉到同事们纷纷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尽量不和她有目光接触,楼道上远远有同事看见她走过来,也是一眨眼就溜了,唯恐和她照面。开会的时候,多数同事都很沉默,总是需要她点名才会有人发言。 

林女士自述:我感觉我的周围有一种冷冷的敌对的氛围。 

林女士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表面上看一切都还正常。 

她于是求助咨询师。

在和林女士沟通探讨后,咨询师为她设计了两套分析方案,360度评估和镜像分析,在之后的十天内,咨询师以管理顾问的身份入驻该公司,在多种小组讨论以及和员工面对面的谈话中探讨企业的管理问题,并完成了无记名问卷。 

半个月后,咨询师拿到了面谈和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即360度评估和镜像分析的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清晰地描绘出了林女士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工作勤奋,事无巨细亲自过问,强势,吹毛求疵,情绪化,主次颠倒,效率低,宽容度差。 

林女士看着分析报告,非常委屈:为什么经常工作到凌晨却得不到员工的理解,反而认为自己效率低下? 

在之后长达三个月的面询过程中,咨询师渐渐引导林女士看见一个真实的她:林女士经常工作到凌晨,这是事实,但透过这个表象咨询师发现林女士的时间管理颇有问题:譬如林女士在上班时间总是疲于奔命于各种会议,对会议的重要性不加甄别地同等对待,导致有些很重要的事情亟待她决策的时候,譬如大项目的投标特价确认,代理商的大项目冲突等等,老是找不到她在哪里,手机即使打通了,也是告诉你她在开会,也就是说,林女士把会议的重要性凌驾于生意之上,由此贻误很多商机,引起基层销售人员和代理商的强烈不满。 

而另外一方面,对于工作中的小事,她却事必躬亲,比如关于一个表格的制作她可以和助理讨论半个小时,就某些琐碎的事情一聊就是好半天,于是重要的必须解决的问题全堆积到了晚上,只好在晚上给员工打电话,令员工感觉不胜其扰。

而过于纠缠细节又使得她性格中的追求完美的一面被放大,于是成了员工眼中的吹毛求疵。

当林女士只是市场总监的时候,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可能是有助于提升市场活动的品质,但是,作为一个CEO,过度关注细节则容易忽略对全局的把握。 

通过面询中的辅助手段意像对话,咨询师看到一个从小被父母寄予了过高期望的小女孩,她总是拼命地希望做到最好,来赢得父母对她的关注和爱,然而父母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她弟弟的身上,她便不断地重复着完美的行为模式,以此来告诉旁人:我是最好的,我能做到最好,我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 

这些孩童时代的创伤,是令林女士陷于完美和吹毛求疵的早期动因。没有得到父母的充分赞同和鼓励使得林女士在童年期没有建立和父母的正向连接,核心关系中缺乏认同感,稳定感和安全感使得成年后的林女士时常有焦虑感,情绪不够稳定。 

这些情绪化的因素在家庭和熟悉的朋友间不会造成过多的负面体验,但是放在职场中,尤其林女士职高位重,每句情绪化的语言都会给下属带来不小的精神负担,长此以往,员工见其绕道而行便不足为怪了。 

另外一方面,对于员工描述的宽容度差,林女士也感觉万分委屈:他们有时候犯了那么大的错误,我都很宽厚地原谅他们了,为什么还认为我不够宽容? 

咨询师透过镜像,帮助林女士看清楚自己:林女士恰恰是在大事情上不计较,小事上则显得斤斤计较,比如一个在上班时间偶尔炒股的员工,平时业绩不错,林女士却揪住他偶然的炒股行为不放,大小会言必提及,直到这个员工不堪其辱辞职为止。 

久而久之,员工变得小心翼翼,唯恐有一点点差池,于是大小会议上敢于开口发言的人也少了,每个人生怕自己的一点点小错误引来灭顶之灾。平时在办公室打开网站看新闻都担心被老板看见,这样的胆战心惊显然并不是林女士的预期目标。

意识到这些,林女士也感慨:坐在高位的人,适时糊涂一些,对事情学会抓大放小,大事一查到底,小事得饶人处且饶人,既给自己落个好口碑,也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到关乎企业命运的大事上,实则是对公司对自己都有好处啊!